心理學中的十大效應
發布時間:
2015-07-10 00:00
來源:
心理學中的十大效應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蝴蝶效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后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
蝴蝶效應說的就是"一件事"對結果的影響,就象只改動了一點數據計算的結果都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木桶效應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羊群效應
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后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里有一只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后,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暈輪效應
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第一印象效應
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后15道題,然后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近因效應
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皮格馬利翁效應(自驗預言)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圣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仰巴腳效應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于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經心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點,反而使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一.和領導搞關系——就是要抱老板的大腿
自己人效應——面試與反面試的秘密
海格力斯效應——怨恨你的領導,會把自己逼入死角
毛毛蟲效應——領導期待你說"NO"
瀑布心理效應——在嘴上安個哨兵
貝勃規律——小心!不知不覺中,已經OUT……
布里丹毛驢效應——"庸人"成為領導的內幕
刺猬法則——永遠不要和領導稱兄道弟
從眾效應——讓公司不安的"小團體"
拆屋效應——不要拒絕,你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鳥籠效應——加班就是那只引人聯想的"鳥籠"
巴納姆效應——你在以領導的理想為理想嗎
手表定律——好幾個領導,聽誰的?
紫格尼克效應——比比誰能沉住氣
老鷹效應——發光要趁早,至少要讓別人以為你行!
地位效應——有了職位,再提建議
踢貓效應——挨批了,再不要賠了情緒成本
反饋效應——你的沉默,會讓老板很不安
視網膜效應——想升職,用腦子去觀察你的領導
坐向效應——開會的時候,你會坐在哪里?
約翰遜效應——關鍵時刻,真正的高手會忘了自己
螃蟹效應——領導會留心的"利爪"
同態心理效應——看不透的另一面
二.搞好同事關系——從獨立到相互依賴
阿倫森效應——別讓別人以為你在"裝"
霍桑效應——抱怨之前,先干出成績
比馬龍效應——入職,就要學會表演
暈輪效應——不怕詆毀,因為我有個人品牌
泡菜效應——和比你強的同事一起吃午飯
鯰魚效應——小心背后的那只眼睛
圓桌效應——最和諧的會議室
安泰效應——不說我是第一,只說我們是第一
巴霖效應——輕信,被算計的開始
半途效應——他離職了,他升職了
彼得原理——別搶不屬于你的骨頭
成敗效應——成就感,無法從"獨角戲"中支取
韋奇定律——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凹地效應——干掉一切對手,給同事最犀利的一刀
鏈狀效應——潛伏辦公室,想嘆氣的時候就微笑金魚缸法則 ——只要你在公司,你就是透明的
懶螞蟻效應——一定不要得罪"最懶"的同事
流言的心理效應——辦公室戀情,不病而死
異性效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青蛙效應——看不到危險的時候,危險降臨
留白效應——沒說完的話更有意味
投射效應——不當炮灰,也不過度防衛 三.搞好業務關系——有手腕才有影響力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沒有第二次機會
超限效應——你是"辦公室唐僧"嗎?
刻板效應——從小細節看透別人的真實性格
黑暗效應——下班時談上班的事兒
墨菲定律——怎樣處理工作中的失誤
鄰里效應——求人辦事前,先成為他的"熟人"
蹺蹺板定律——合伙人,利益均衡是王道
定勢效應——越老練,越危險
馬太效應——積極形象,把好遠吸到自己身邊
共生效應——學會"偷"別人的大腦
名片效應——遞出一張"心理名片"
華盛頓合作規律——想得到利益,先交出你的真誠
魯尼恩定律——笑到最后,遠離職場"近視眼"
冷熱水效應——做"功夫熊貓",制造驚喜
社會背景效應——要學會利用你的"背景"
米歐與朱麗葉效應——給自己一道警戒線
配套效應——讓你的職場"裝備"亮起來
肥皂水效應——三明治的美味溝通,"贏"的藝術
瓦倫達效應——蛋糕做大了,再考慮怎么分
歸因偏差——妒忌,讓人看不到真相
三分之一效應——沖出"完美"的圍城
塞里格曼效應——努力